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

台上那一刻是最單純的幸福

(2014-12-23韻雅)
看著場地擺滿200多張座椅,寒流來襲,大概沒多少人吧。這場地似乎有些固定群眾,演出前1小時,就已經有個阿伯坐在第一排正中央,這麼早!陸陸續續,觀眾竟然坐滿席。
我自己很期待這一天的音樂會,這是近期(未來三、四個月)唯一一場音樂會,回台灣一個多月雖然有些零星活動,這是唯一純粹的整場音樂演出,我格外珍惜。經過國際巡演20多場,更深刻領悟,僅管面臨各種挑戰,在台上的那一刻是最單純的幸福。演出生涯十多年,我漸漸學習了在舞台上放鬆、享受,相信我的態度,也影響著觀眾的聆賞經驗。
雖然Scott生病,鼓手Yeh已經一年沒有參與演出,還好對這些曲目已經熟悉得像是自然的生理反應,彩排時毫不費力,默契一點就燃。比較挑戰的是音響,這空間全部是石材,沒有任何布幕和木材,適合演出古典室內樂,如有打擊樂器,整個迴聲很大,樂聲就會糊掉。至少這場地是安靜的,舞台高起,觀眾有很好的聆賞角度,又與表演者有親密感。每個場地都有優缺點,說白了,也只是每次都是不同的經驗罷了。
整場音樂會非常順暢,觀眾以一般中低階層為多,聆賞秩序非常好,小孩靜靜坐著也沒有哭鬧。一開始氣氛比較嚴肅,可能這場地多是古典音樂會,經過我們慢慢的暖身和帶動,觀眾越來越開放參與,熱情瀰漫了整個空間,叫喊聲、掌聲、歌聲溫暖全場,我們破天荒唱了兩首安可曲,帶去的CD也銷售一空!

脫出雙重局外人的傷痛

(2014-12-23楊翠)
昨日(12-21-2014)的新書座談會,魏揚的發言中,強調台灣社會不應只敘述運動的成功與光彩,更必須面對「行動者的猶豫、遲疑,退縮、自私、徬惶甚至選擇切割及分裂的一面。」而整體台灣社會,也必須:「面對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,要承認傷害的存在,追求社會的連帶感,找到如何共同生活的可能性、凝聚力,讓台灣成為一個共同體。
後來想起,魏揚的這一段話,與我敬愛的作家李喬2005年所寫的〈「台灣思想」初探〉一文,觀點幾乎完全一致。魏揚想必沒讀過李喬這篇文章,他們兩人應該是由於選擇站在相似的觀察位置,因而提出相同的觀點;李喬指出,唯有正視傷口,才能脫出傷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