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

國父思想不思想

(08-11-2014 一三)
(34歲時在東京)34歲時在東京)
30年前,軍校剛畢業的時候,認識一位姓考、名掄元的預官朋友,考掄元就是考第一,名字好記又有意思,一輩子也忘不掉。不過,這位朋友倒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,除順利考上國立大學,最後也進入了公務員系統。
自古以來,中國人家長的夢想就是望子成龍,有能力的父母,想盡辦法供子女補習、請家教,子女也都很爭氣,考上了「國立」的高中與大學。因為學費便宜、師資又好,以前花的大錢,這下子全都賺了回來,而且還有機會鯉躍龍門。這些人,「學而優則仕」,學問高了,自然就想要出來為天下人做事,馬英九江宜樺就是這樣期許自己,他們在很小的時候,就已經開始準備當總統了。諷刺的是,社會地位較低、經濟能力較差的階層,他們的子女反而必須去讀很花錢的「私立」學校,結果不是學校倒了,就是「學不優」,這輩子沒指望當官了。

大學畢業之後,除了馬英九及少數國民黨高官可以經過甲等特考「黑官漂白」,一般人想當公務員,還是得乖乖通過高普考試,而考試科目也一定少不了沒有思想的「國父思想」。除此之外,還要考作文,作文題目可能是「公務員應為與不為」這類。如果我是考生,而我又真的很希望考上,我就不可能跟殷海光黃國昌一樣,斗膽批評時政與當權派,因為改考卷的人幾乎都有車輪黨證,而最保險的方法,就是鞏固領導中心,貫徹黨的意志。比方說總統喜歡將「清廉」掛在嘴上,我的文章就會寫一些「清廉、忠誠、專業、效能」的八股,雖然心裡想的是「錢多事少離家近,位高權重責任輕。」
事實上,從中國發明獨有的科舉制度自今,政府舉辦的每一項國考、會考,就是一種中央集權,以選才之名行控制人民思想之實。表面上,考試好像是公開、公正、公平,實際上卻培養了一批不敢說真心話的奴才,結果清末的甲午戰爭,一舉就將虛偽膨風的中國打回原形。

中國人最大的問題,就是從來不跟外國人學習,人家都是「三權分立」,孫中山的「中華民國憲法前言」卻偏偏要黨國後人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, 為鞏固國權,保障民權」,搞「五權」,編造出源於科舉制度的考試院怪物,與人事權在總統的復古御史監察院。說「國父思想」荼毒學生的獨立思考,一點兒也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