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

面對土地的謙卑與驕傲

(06-16-2014 一心)
最近剛好看了瑞士每七月「國際長號節(The international Alphorn Festival of Nendaz )」的相關報導,他們端起木製長號(最長可達4公尺),沉著一股氣往裡吹,是為了環繞著的群峰與牛群,既不是為吸引觀光客拚經濟,更不是為娛樂當地人自己,人們只是見證這場儀式的成員,呈現出了瑞士人面對土地的謙卑與驕傲。
反觀台灣人的現代生活中,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,幾乎只剩下利用,利用來出產食物、發展觀光賺錢、拍照、來攻頂,我們想到的只有自己的享受和舒服,接觸到了大自然,內心底卻還盡是只聽到自己的聲音。如果不曾把自己空掉,怎麼可能聽到大自然的天籟無窮呢?
日本,許多社區營造,都以發揚里山精神為最高榮耀。「里山」原來在日本指的是環繞在村落週圍的山、林和草原,也就是位於高山和平原之間,包含社區、森林、農業的混合地景。里山精神就是一種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,按照自然過程來維持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,塑建一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。
在台灣,除了原住民部落的祭典外,一般人的生活中,完全沒有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儀式行為,初一十五的拜拜,祭的是祖先和鬼神,一年中的三大節日,端午、中秋、過年的慶祝方式,也跟大自然沒有什麼關係,甚至,一放假,就一窩蜂往著名的景點跑,徒增加生態環境的負荷量,就像最近太魯閣族人忍無可忍鳴槍封路的慕古慕魚一樣,台灣漢人去原住民的領域,連下來走路都不肯,去趕場看豐年祭的方式,也跟逛夜市的心態差不多。

想像在淡水河上航行,聽到100年前河上發生的故事,看著當時岸上的風景,閉上眼睛設身處地那個時候人們的喜怒哀樂,然後再打開眼睛,重新看看今天,什麼是古今人們共同的渴望?什麼是橫古亙今、人性的最真?當我們知道土地上的故事,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,我們會覺得,腳下踩的、頭上頂著的,不只是此時此刻觸目所及的景色,更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喜怒哀樂、是上一代人未完成的遺願、更是古聖先賢對土地的愛與不滅的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