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

東西方的「自由」會通

(12-28-2013一心)
小組互動,我這組有三位都是英美語文學系的學生,所以,講到「你會如何跟外國人介紹台灣社會的人際關係」時,他們都蠻有想法的,特別有感覺的是師生和親子關係,師生之間,缺乏互動,採上對下的填鴨式教育,價值標準單一,不尊重個人的發展;親子之間,父母太過保護子女,努力賺錢給子女,卻不捨得把錢花在自己身上,也會把自己的焦慮、不安全感,投射在子女身上;基本上,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,強調服從,不過,本來男女之間也很受儒家影響、保守,但對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,已經不忌諱婚前性行為了。
一位是小學老師,他說很同意幾位大學生的觀察,但身為老師,他自己也覺得壓力很大,書彷彿永遠都教不完,他盡量可以用比較啟發、互動、尊重的方式教孩子,然而,他嘆口氣說:「走出框框,需要一些勇氣!」他跟學生互動,還覺得有些自由的感覺,然而,跟家人、跟長輩,就覺得非常不自由。

從現場一位母親、也是老師擔心孩子只用三分力氣的例子,親教師巧妙地點出,現在的年輕這一代,很可能比他們的父母師長還要有自信,因為,父母師長那一代,在威權下成長,不但沒有自信、也常常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孩子身上。親教師說,孩子用幾分力,其實根本不須擔心,真正要在意的是,孩子有沒有信心、開不開心,不過,以現在的狀況來說,孩子反而比較有可能鼓勵他們的父母。
一定要出櫃,敢做你自己。
親教師說:「對我來說,自由,是非常宗教的字。宗教,不是教條,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個樣子,而是一種可以超越自己的東西,不但要出櫃 out of the box),更要超越失心的魔陣(out of the matrix)。如果都在框框裡面,都是心魔教條,又何必學宗教?」
「我很愛宗教,愛到我不敢說自己是宗教徒。我駭怕你覺得我不夠好而對宗教印象不好。對我來說,宗教是為了拉近距離,但很多宗教徒的存在、壟斷經典的詮釋、自以為是的抓取教條,妄圖代天宣教,讓非宗教徒跟宗教很有距離。」「我相信,不管是宗教徒、非宗教徒,都希望這個世界更美好,我們需要讓宗教徒和非宗教徒的嚮往相通。」
東方宗教的「涅槃」(Nirvana,或譯作解脫),其實可以和西方的「自由」會通,是裡外、身心、行為和思想都自由,然而,在亞洲社會中,「自由」常會被解讀成「自私」。

有趣的是,把「自由」當「自私」的社會,反而很不容易團結,越講服從反而越沒有團隊精神,為什麼呢?因為,不自由的人,沒有自主性,無法做最真的自己,就發揮不出生命的潛力。我們常聽到人說:「中國人像一盤散沙。」歐美文化,不強調團結,但反而能夠在團隊運動中,表現出色,因為,尊種個體差異性、自主性,鼓勵每個人做自己的最真,敢有自己的想法,反而能形成有默契的、有機的團隊,因為,你的角色和責任,不是被指派的,而是順應自己的特質後發現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