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

願意改變飲食習慣

 (05-08-2011一心) 
今天收看Youtube影片。台中榮總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醫師主講的「健康與防癌,如何能吃得高枕無憂。」

醫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中,學習到癌症的起因,免疫力是抗癌關鍵,以及如何選擇正確的飲食來提高免疫力。

在動畫和投影片中,看到人體內微生物層次的世界,如此豐富、瑰麗,再聽聽數字:腸道裡,有15萬個細菌,血液中,有250~500億個免疫細胞,一釐米立方的空間,就可以含納100萬個癌細胞。我的身體真的就是眾生,真的不是「我」、「我的」啊。 

原來,人體內一百多種細胞都會變質為微小癌,但癌症可否形成的關鍵,在於「血管增生」這個步驟,癌細胞、就像正常細胞一樣,都有為自己尋找出路的本能,它會釋放出使血管增生的分子,讓血管生長、蔓延到其周圍、供給其養分。此步驟一但成功,癌細胞便開始滋長,並隨著血液到處流竄、著床。 

一個健康的身體,有淋巴球、巨噬細胞等精良的免疫部隊來負責擊潰、吞噬癌細胞,然而,一但免疫力下降,身體便會喪失自禦功能,對癌細胞束手無策。 

醫師說,免疫力下降,百分之九十九是由長期不正常的飲食累積造成的。尤其是飲食不當形成的酸性體質,和腸道維生態不平衡、太多害菌、太少益菌,而造成的慢性自我中毒。在台灣,癌症已成為國民健康的最大敵人,以一人每年14萬的治療費計算,支出已達每年100億,且不保證治癒,王醫師說,如此龐大的醫療和健保費是不必要的,只要我們願意改變飲食習慣。 

有趣的是,台灣近年來大量輸入和效仿的美式肉食文化,在美國,也是1920以後政策推廣而形成的現象。1914年,美國科學家實驗證明,肉食的老鼠比素食的老鼠長得又大又壯,於是,1915年,成立了推廣肉食的公益團體,牛排、漢堡、培根蛋的飲食習慣,才逐漸形成。當時政策的考量,真的是要讓人民長得又壯又大嗎?還是,另有不為人知的意圖。